把脉"中国品牌":建立"共治机制"是重要推动力
把脉"中国品牌":建立"共治机制"是重要推动力
“大力发展品牌经济,是新常态下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努力构建品牌竞争和创新发展的协同共治机制。”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在28日举行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商标品牌研究院揭牌仪式暨品牌竞争与创新发展论坛”上讲话时这样谈到。
品牌经济是新常态下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拥有世界级商标品牌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创新力与竞争力的体现。”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在谈到品牌的重要性时这样指出,“我们要坚持以品牌创新为抓手,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努力提升商标品牌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调查,在所有产品品牌中,占比不足3%的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高达40%。由此可见,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主任祝合良对此就提出,“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已经成为引领全球资源配置和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同时,加强品牌建设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而且有利于品牌资产管理能力的提升,实现品牌资产的保值增值。“
中国品牌竞争力仍有差距 认识仍有误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告别短缺经济状态,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演变为对品牌的竞争。据统计,中国商标累计申请量达1400多万件,已连续12年成为世界第一商标大国,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商标品牌竞争力差距明显。例如,中国拥有自主品牌的外贸企业约占外贸企业总数的20%,自有品牌产品出口额约占出口总额的11%,所占比例明显偏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如是说。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刘凤军也指出,中国品牌的竞争力差距还表现在,许多知名度较高的品牌都被国外公司收购,如哈尔滨啤酒被百威收购,小护士品牌被欧莱雅收购,中华牙膏被联合利华收购等等。
除了上述存在的差距,中国品牌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丁俊杰称,目前中国品牌存在的误区包括一味贴历史标签,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中生命力不强;产品受地域限制比较严重,缺乏对全球市场的规划;对品牌系统的理解比较混沌,层次不清;粗浅地理解全球品牌,品牌构建力不足。他认为,中国品牌的建设应该培育、发掘和释放品牌基因,让品牌经历时间洗礼,还要实现产品生产从本地到全国再到全球的跨越,另外还要从国家、产业、产品等宏观、中观、微观层面进行规划。
打造中国品牌需要多管齐下 建立共治机制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对此也表示,国家工商总局作为市场监管和商标主管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的关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动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裁判和社会参与的品牌竞争与发展协同共治机制,努力为品牌经济发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要引导企业增强品牌建设的紧迫感,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他还建议,中华商标协会等社会组织要通过开展商标国际注册培训、品牌建设能力培训等活动,提高企业的商标注册、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要积极推广先进的营销理论、品牌管理模式和方法,增强企业的品牌推广能力和水平。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商标品牌评价制度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开展商标品牌评价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在商标品牌评价领域的话语权。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也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商标品牌研究院在未来将努力建立高水平的中国商标品牌学术研究体系和权威的中国商标品牌价值评价系统,以及最有价值的中国商标品牌大数据库。“依托中国商标品牌学学术研究体系和中国商标品牌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院完全有条件搭建中国商标品牌大数据库,并进而提出最权威的中国商标品牌价值排行榜。”